在印刷行业中,许多从业者常遇到颜色匹配打样困难、翻单时出现色差以及颜色稳定性不足等问题。这些不仅干扰生产流程,还可能严重降低客户的接受度和满意度。
那么,这些问题究竟从何而来呢?
色差的本质
视觉感受与光学特性
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人眼并非绝对客观的色彩传感器。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(对红、绿、蓝光敏感)在不同个体中的分布比例存在差异,这就导致不同人对颜色的感知存在偏差。
此外,视觉系统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,例如:
同时对比效应:图片中两个同样的绿色块在不同背景色下呈现不同色调,位于上方的绿色块在蓝色背景下呈现偏深绿,下方穿插在黄色中则显得偏黄绿。这是由于视神经细胞的侧抑制作用所导致。
继续性对比:当眼睛盯着中间的X15秒,你会发现紫色圆圈的闪动处变成了绿色。当我们长时间注视中性色区域时,眼前会短暂浮现原色彩的补色残影。这种现象源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疲劳补偿机制。
色适应机制:人类视觉系统具有一种称为色彩适应的自动色彩平衡功能,能够根据环境光线的整体颜色变化进行调整。例如长时间处于暖光中,我们会感觉色温偏暖。这种调节能力甚至会影响我们对印刷品色彩的判断,因为视觉系统可能已经根据当前环境光线进行了色彩适应。
光源与色彩观看
光源的不同也会使我们对颜色的判断产生误差。实验发现,普通灯光下看印刷品颜色可能有偏差,但用专业标准光源照着时,颜色几乎和设计图一模一样,就像修图时开了‘原彩显示’,细微色差肉眼根本看不出来。
色彩问题的根源:管理与执行的缺失
这些困扰的根本问题不在于“色彩”本身,而在于缺乏对色彩管理的系统性处理。具体表现为:
客户来档处理不当
印刷目标未明确定义
缺乏印刷前的校正和标准化操作
印刷机维护不到位
物料采购不合格
最重要的是,缺乏色彩管理的执行
因此,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系统的色彩管理流程。
印刷标准化
印刷标准化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。扬盛通过标准化操作,不仅缩短生产周期,减少打样次数。此外,标准化的实施能够减少对印刷机校色的依赖,降低色差发生的几率,提高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。
然而,标准化并非解决色差问题的终极手段。它更像是基础,而扬盛的真正优势,在于色彩管理的科学化应用。
在下篇文章中,我们将详细介绍扬盛如何通过精确的色彩管理流程,解决这些棘手的色彩问题。